天可汗文化传播(01005e0a0002是什么类型的地址)
2024-06-17

隋唐时期都有哪些文化传入我国?

隋唐时期,宴乐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来音乐成分而成九部乐、十部乐,为朝廷的庆典及宫廷的娱乐、宴饮服务。隋开皇初制定的九部乐分别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到杨广时改国伎为西凉伎,并把清乐排列在首位,还增加了康国伎和疏勒伎,共九部乐。

隋炀帝时,就奉行佛、道并重的宗教政策;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确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唐太宗再次申令道先佛后;唐玄宗时,道教达到极盛,但同时又封孔子为文宣王;武则天一度偏尚佛教,使佛教达到极盛。

”陈氏认为隋唐制度有三个来源,其中(北)魏、(北)齐之源实承袭汉魏西晋东晋南朝前半期汉族文化,为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所采用,已融合南北、汉胡文化。其梁陈之源乃汉族文化经隋传之唐者。多民族融合对唐代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唐王朝对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较开放,且比较成功。

中国大陆的铁器文化与青铜器文化一起,经半岛北部传人三韩后,半岛南部的稻作、蚕桑等农业生产便有了飞跃性发展,三韩也因此从新石器时代直接进入了铁器时代。后来,马韩众部落发展为百济国,辰韩诸部落发展为新罗国。新罗于公元532年至562年间统一了弁韩诸部落,并于660年借助唐军的力量统一了百济国。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东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大量的讲经和佛教信徒产生。但是皇朝是信封道教的,但是武则天登基后国教开始为佛教。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用说应该知道的了。

隋朝皇帝杨广与唐朝皇帝李渊都是西魏柱国独孤信的外孙,即杨坚与李丙(李渊父亲)的皇后是两姐妹。因此史家多把杨隋与李唐合称隋唐。右图为隋唐时期著名世家,他们之间都有亲戚关系。其中较不明显的是,李世民之临川公主为周法尚孙媳。

唐朝和汉朝两个时期和亲的背景有什么不同?

1、和亲政策,一般都是在一方国家比较贫弱的情况下进行的。为的是避免自己的国家遭受战争。而汉朝和唐朝在建立初期,国家都比较贫弱,没有足够的实力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抗击,采取暂时的和亲政策,也是为了给自己修养生息的机会,相当于是卧薪尝胆了。之后有了实力后,就会开始反击的。

2、汉朝的和亲是为了平息边疆战乱,带有一点点妥协性质 唐朝的和亲,完全是站在强大的角度,都是少数民族前来求亲,天朝赐予。

3、最后,唐朝具有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社会基础,和亲的社会基础要比汉代好。但时代情境的变迁和社会势力的彼消此长,因而和亲的政治影响力也就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唐要大于汉、 高于汉,这是两朝在和亲政策上不同的表现。当然了,它们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了。

4、Ⅱ)唐朝对待被征服的异族,亦和汉朝不同。汉朝多使之入居塞内,唐朝则仍留之于塞外,而设立都护府或都督府去管理他。所以唐朝所征服的异族虽多,未曾引起像五胡乱华一般的杂居内地的异族之患。然环伺塞外的异族既多,当其种类昌炽,而中国政治力量减退时,就不免有被其侵入的危险了。

5、汉朝和唐朝是封建社会和亲次数最多的两个大一统中央王朝,二者和亲政策有相似也有不同。西汉的和亲,仅限于能给西汉带来威胁的匈奴和乌孙两个政权。而唐朝的和亲对象十分宽泛,有吐蕃、吐谷浑、契丹、奚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可以说在视野和格局上比汉朝要宽广得多。

6、当然,这里面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吐蕃。吐蕃与唐朝相伴一生,时战时和,两者之间几乎存亡相始。唐太宗嫁文成公主入藏的背景与其他“和亲”是完全不同的。贞观八年,松赞干布想要与唐朝交好,双边关系开始正常化,到了贞观十年(636),松赞干布请婚,被李世民给拒绝了。

唐朝时期把域外带入唐土是什么历史事件

1、玄奘西行算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根据查询相关资料可知,依据《大唐西域记》记载,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典型历史史实是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玄奘西行取经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新疆地区历史的重要典籍。玄奘西行过程是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把唐文化传播四方。

2、可是,大唐帝国的“病”,已是沉疴,早已没有了病愈的可能。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公元781年,伊州失守,刺史袁光庭举家殉国,碛西门户洞开。这一年是郭昕来到安西的第十六年,在他的心中,这就是唐大历十六年。

3、尽管贞观年间康国大首领康艳典充任蒲昌海(今罗布泊)石城镇之镇使时(《新唐书·地理志》),“胡人随之,因成聚落”。其后,在石城镇外又筑起胡人聚居的新城,蒲桃城和萨毗城(S.367号《沙州伊州地志》),仿佛是一些殖民的据点;但唐政府以宽容的态度处之。这时入华的粟特人大都生活在此类聚落中。

4、松赞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聘请唐朝文士掌握与唐往来的文书。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很多取得成就,如唐高宗时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时使臣明悉猎,都是著名的汉学者。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680年逝世),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做了许多工作。

以夏变夷的边疆理论有哪些特征?

历代封建王朝正是循着以和为本,“文教”先行、威惠交施的治边理念,“因俗而治”、因地而治,积极输出汉文化,不断“以夏变夷”的。首先是在政治上实行羁縻政策,将边疆民族纳入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历史上,即使以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著称的隋炀帝,在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也深得“因俗而治”之道。

“夷夏”在经济方式、生活方式上的极大反差固然使得现实中以“文德”进行“以夏变夷”至为艰巨,但“以力服之”即武力征伐更难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边疆问题。

第一,“不勤远略”,即不必费力去经营边疆的“四夷”。“夷夏观”对“夷夏”之间经济生活、道德文化优劣高下的“辨别”和判定,往往容易将边疆民族与中原在经济方式、文化制度上存在的客观差距,归之于双方本性上的根本差别。

政治方式是以是否加入中央集权的天下政治秩序(不管是名义上的或是实质上的)、能否行仁义之政为主要根据,进行政治名分的界定,并允许臣服方式的不同。

大唐藩镇势力如何做大?大唐王朝有没有机会解决藩镇问题呢?

为解决社会问题,唐明皇使用了大杀器改革,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以收纳流民,稳定社会秩序。兵制的改革,确实能减缓因土地兼并形成的社会矛盾,但放权于地方,尤其是给节度使以很大权限,埋下了地方权力过大的隐患。

唐朝藩镇势力的变强主要依靠地方势力的不断变大。朝廷再想要去压制这股势力的时候却发现时机已晚。同时再加上由于安史之乱的出现。使得中央集权开始削弱。所以当时的朝廷再想要去压制的时候,其实也已经没有办法去压制了。割据形成发展时期主要在唐代宗初年至唐德宗末年时期。

帝国政治尚未解决的矛盾,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如何划分权力和责任。地方财权的扩张必然导致地方政府的强弱,而中央财权的集中必然导致地方政府在没有责任和权力的情况下难以处理具体事务。这两种平衡将如何考验政客的应对能力。唐朝中前期,边疆侵略的压力太大,外国军队的大规模利用仍在继续。

远在汉朝就出现过藩镇割据。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其实也是一种藩镇割据。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通过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下定决心要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明白王国实质上就是汉王朝的国中之国。